
該字典使用作者本人發(fā)明的四筆號碼檢字法排序,具有見字識碼、一步到位的檢索功效。與常用字典的音序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相比,該檢字法的便捷之處在于只需知道生字筆畫即可快速查閱。
采訪過程中,陳玉新向記者簡單介紹了這本字典的使用方法。其將漢字的5種基本筆畫:橫、豎、撇、點、折,分別用1、2、3、4、5作為代號(與國家標準一致),把每個字的前兩筆與最后兩筆的四位代號連起來,即為主碼。當同碼字超過一定數(shù)量時,再加用附碼進行細分。其中當漢字為橫向結構時則去掉左部字形后取余下字形的第一、二筆代號為附碼,其余結構漢字則取第三、四筆代號為附碼。以漢字“鼐”為例,前兩筆為折、撇,最后兩筆為豎、折,號碼為5325,可輕松查閱。
“現(xiàn)在的人越來越不重視紙質書。但字典是知識的載體,輕視字典也是對文化的一種傷害。”陳玉新提到,之所以想編著這樣一部字典,源于他在多年的從教生涯中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遇到生字往往出于查找的不便而懶于查字典,這讓他萌生了一種想法:能不能編著一部只需要知道筆畫,就能快速便捷地檢索生字的字典?

從1971年進入教育行業(yè)起,為方便學生更快捷地使用工具書進行檢索,陳玉新花費大量心血創(chuàng)作了《速查字典》《小學生全功能字典》《普通話|寧德話·兩用字典》等十余本工具書。告別了陪伴38年的講臺,陳玉新依然筆耕不輟,把更多的精力用來創(chuàng)作。他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研究檢字法,歷時8年發(fā)明了筆順號碼檢字法,后不斷探索與推翻,升級為現(xiàn)在的四筆號碼檢字法。“這幾乎花費了我一生的心血,身邊人都說我這是愚人才做的事。”陳玉新自嘲道。
年逾古稀的陳玉新如今身患多種極高危疾病,雙眼一只失明、一只僅剩0.1的視力,行走也多為不便,但他仍希望以一己之力為讀者、為文化事業(yè)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謂: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