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飛鸞鎮(zhèn)碗窯村觀音祠迎來了一場非遺民俗盛宴——白眉青獅民俗匯演。
白眉青獅,作為一種獨特的舞獅藝術形式,已被列為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舞獅動作融合了閩南南拳永春派拳法的精髓,形成了“一空拳五兵器”的特色套路,與廣為人知的廣東佛山武獅風格迥異,展現(xiàn)出中華武術與雜技藝術的獨特魅力。
匯演現(xiàn)場,一對精神抖擻的白眉青獅在舞獅者的操控下,以矯健的身姿和靈動的步伐,在舞臺上翻騰跳躍,盡顯獅王的威武與霸氣。一旁拳師手持齊眉棍、三股亮銀叉、鐮勾槍等兵器,伴隨青獅揮舞著,動作精準而有力,仿佛每一擊都帶有雷霆萬鈞之勢。
“青獅,這一彰顯著清朝初年濃厚文化底蘊的傳統(tǒng)技藝,以武功為核心,流傳至今已跨越了百年的歲月長河。我們投身于這項技藝的研習與傳播,已有三十余載,獅頭亦是當時制作。在那輝煌的歲月里,‘白眉青獅’不僅在國內各地比武交流,更勇攀高峰,挑戰(zhàn)至羅源連江一帶,其威名遠揚。那時,人們常常能聽到這樣一句振奮人心的口號:‘青獅白目眉,要打任你來’!”蔡序情、張招義、黃書福等諸位資深師傅,提及往昔的榮光,仍滿懷自豪與激情。
然而,近年來,隨著村中青壯年的外流,學習青獅技藝的后繼乏人,這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今日,我們舉辦的這場民俗文化匯演,正是為了喚起公眾對‘白眉青獅’的關注與熱愛,希望能借此機會,傳承和發(fā)揚這項由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技藝。”碗窯、新瓷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在村中籌建一個“白眉青獅”非遺傳習基地,這不僅是技藝的聚集地,更是文化的傳承之所。同時,還將積極與周邊學校進行深入洽談,旨在將這項獨特技藝引入學堂之中,讓孩子們在學習與實踐中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獨特的藝術魅力,讓傳承之火能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fā)芽,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strong>□ 楊慈監(ji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