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指出,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閩東歷史悠久,擁有光輝燦爛的優(yōu)秀文化,是一座“寶藏城市”,做好文物工作意義重大。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會議強調,認識拓展上要“高”“深”并重。“高”就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從擁護“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來認識文物工作,扎實推動我市文物保護利用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深”就是要深化對文物價值的認識,不斷挖掘文物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經濟價值、教育價值等,讓其不斷煥發(fā)出新的光彩。成效評判上要一分為二。一方面,成績要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問題要予以正視,對發(fā)展相對滯后、基礎較為薄弱、隱患依然較多等問題,要堅決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決。工作思路上要“補短”“揚長”。“補短”,就是要重點補齊文物保護基礎薄弱、文物安全、文物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等短板。“揚長”,就是對數(shù)量少、但價值極高的史前文化遺址,要加大考古挖掘;對數(shù)量較多、有較大開發(fā)價值的礦業(yè)遺址,要加快開發(fā)進度;對地方特色明顯、有較強品牌知名度的古廊橋、古村落、紅色資源等,要全方位活化利用。保護責任上要政社協(xié)同。政府要主動履職,各地各部門要把文物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完善和落實文物保護聯(lián)席會議制度,將文物工作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加大文物緊缺人才的引進和培訓力度,定期開展文物保護專項督導和執(zhí)法檢查。社會要積極參與,要大力宣傳黨的文物工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guī),探索文化遺產“領養(yǎng)人”制度,支持引入第三方參與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運營,廣泛開展文物保護志愿服務,營造全社會重視、支持、參與文物工作的良好氛圍。
來源:閩東日報記者 陳映紅